图书馆古籍库房存放的 “纸质古籍、善本、手稿” 等文物,具有 “不可再生、易燃易损、对灭火方式敏感” 的特性 —— 纸质古籍燃点仅 130℃,遇火即燃,且普通水基灭火会导致古籍霉变、字迹模糊,修复成本极高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,古籍库房火灾中,90% 源于 “电气故障、温湿度失控、违规操作”,一旦发生火灾,不仅造成文化遗产损失,还会引发社会关注。需从 “环境防控、设备适配、日常管理、应急处置” 四方面制定特殊保护措施,实现 “防火与文物保护” 双重目标。
古籍库房需通过 “温湿度调控、电气安全、杂物管控”,营造 “低风险存储环境”,避免因环境因素诱发火灾:
参数标准:按《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基本要求》,库房温度需控制在 14-24℃(夏季不超 24℃,避免高温加速纸张老化易燃),相对湿度 45-60%(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,过低易导致纸张干燥易燃);
调控措施:① 安装 “恒温恒湿系统”,每 2 小时记录 1 次温湿度,偏差超 ±2℃或 ±5% 时,系统自动报警并调整;② 库房内禁止放置 “加湿器、除湿器” 等直接发热设备,采用 “中央空调间接调控”,设备出风口距古籍书架≥1.5 米,避免局部温度骤升。
线路与设备:① 库房内电气线路需 “穿镀锌钢管保护”,采用 “防爆型开关、插座”(安装在库房外走廊,禁止在库房内直接接线),每季度用 “红外测温仪” 检测线路温度(避免过载发热);② 照明选用 “LED 冷光源灯具”(表面温度≤40℃),灯具距古籍书架≥0.5 米,禁止使用 “白炽灯、射灯” 等高温照明(白炽灯表面温度可达 150℃,易引燃书架周边纸张);
用电禁忌:① 禁止在库房内使用 “电脑、打印机” 等用电设备,古籍数字化扫描需在 “库房外专用工作室” 进行;② 每日闭馆前,由专人检查 “电源总开关”,确保库房内所有电气设备断电(恒温恒湿系统除外,需配备双电源保障)。
禁止存放物品:库房内禁止堆放 “纸箱、报纸、抹布” 等易燃杂物,清洁工具(如扫帚、拖把)需在每日闭馆前带出库房,存放于专用清洁间;
火源禁令:① 库房及周边 5 米内禁止 “吸烟、动火作业”,入口处张贴 “严禁烟火” 标识(红色醒目字体,尺寸≥40cm×50cm),安装 “烟感探测器”(灵敏度≥0.05% obs/m);② 古籍修复工作室需与库房保持≥3 米距离,修复时使用的 “糨糊、胶水” 等易燃品,需 “限量存放”(单次用量≤100ml),并放在 “防火防爆柜” 内。
古籍库房禁止使用 “水基、干粉” 等会损伤文物的灭火设备,需适配 “气体灭火系统”,同时配备 “物理防护设施”:
系统选型:优先选用 “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”(灭火后无残留,不会腐蚀纸张、字迹),禁止使用 “二氧化碳灭火系统”(低温会导致纸张脆化);
设计要求:① 按 “全淹没灭火” 设计,库房需封闭(门窗缝隙≤0.1mm,防止气体泄漏),灭火浓度按 8-10% 设计(确保 30 秒内扑灭初期火灾);② 系统需与 “烟感探测器、温感探测器” 联动,双探测器报警后,30 秒延迟启动(供人员撤离),同时关闭库房通风系统、切断非必要电源。
防火分隔:① 库房与其他区域用 “防火墙” 分隔(耐火极限≥3.00h),防火门选用 “甲级防火门”(常闭状态,闭门器、顺序器完好),门下方安装 “防火密封条”,防止火灾时烟气进入;② 书架采用 “钢制防火书架”(耐火极限≥1.00h),书架间距≥0.8 米(便于通风散热,也为灭火气体扩散留出空间);
预警设施:① 库房内每 50㎡安装 1 个 “烟感探测器”,天花板安装 “红外火焰探测器”(响应时间≤1 秒),双重预警避免漏报;② 库房入口处设置 “温湿度显示屏 + 火灾报警指示灯”,工作人员每日进库前先查看状态,异常时禁止入内。
进出管控:① 库房实行 “双人双锁” 管理,进入需 “登记备案”(记录姓名、时间、事由),禁止单人进入;② 进入人员需 “更换专用防静电服、鞋套”,禁止携带 “火种、水杯、化妆品” 等可能引发火灾或损坏古籍的物品;
操作规范:① 古籍取放时禁止 “吸烟、使用打火机”,修复古籍需在 “带防火毯的专用工作台” 进行,工作台距火源≥3 米;② 每日闭馆前,工作人员需 “逐架检查”,确认古籍归位、无易燃物遗留,关闭门窗后锁闭库房。
每日检查:① 查看 “恒温恒湿系统运行状态”“温湿度数据”“防火门关闭情况”,发现异常立即处理;② 检查 “气体灭火系统压力表”(压力需在正常范围,如七氟丙烷系统压力≥4.2MPa),指示灯是否正常;
季度检查:① 由专业机构检测 “气体灭火系统密封性、喷放时间”,确保符合设计要求;② 测试 “烟感、火焰探测器” 联动功能,模拟火警信号,检查系统是否按流程启动(延迟 30 秒、关闭通风、喷放气体);
年度检查:① 对古籍进行 “抽样检查”,查看纸张是否有 “霉变、虫蛀”(这些问题可能间接增加火灾风险,如虫蛀孔洞易积聚易燃粉尘);② 邀请消防部门对库房消防安全进行 “全面评估”,出具整改建议并限期落实。
优先物理灭火:① 若发现 “纸张、书页局部起火”,立即用 “石棉防火毯” 覆盖火源(禁止用水浇灭),同时按下 “手动火灾报警按钮”;② 若为电气设备起火(如恒温恒湿系统),先切断库房外电源,再用 “二氧化碳灭火器”(仅限库房外使用,避免气体进入库房损伤古籍)灭火。
系统启动:当探测器报警或人工确认火势扩大,立即撤离库房人员,在库房外按下 “气体灭火系统手动启动按钮”,确保系统按流程喷放;
古籍转移:① 若火势局限于局部区域,且有充足时间,由 “双人配合” 转移火源周边的 “珍贵古籍”(用专用防火箱盛放,转移至预设的 “古籍应急避难间”—— 需具备防火、恒温恒湿功能);② 转移时禁止 “慌乱堆放”,避免古籍挤压损坏,转移后立即关闭避难间防火门。
图书馆古籍库房消防安全的核心是 “预防为主、设备适配、精细管理”,需避免 “重文物保护轻防火” 或 “重防火轻文物保护” 的误区。通过科学的环境控制、适配的灭火设备、严格的日常管理,既能守护文化遗产安全,又能在火灾来临时实现 “灭火不损文物”,让古籍得以长久传承。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