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实验室因 “试剂种类多(含易燃易爆、腐蚀性物质)、实验操作复杂(加热、用电、化学反应)、人员集中(学生群体操作经验不足)”,成为消防安全高风险区域。据应急管理部数据,学校实验室火灾中,70% 源于 “试剂混存不当、违规操作、应急处置不及时”,且火灾后易因试剂燃烧产生有毒气体(如氯气、二氧化硫),导致次生伤害。需构建 “全流程、精细化” 管理规范,从 “试剂存储到实验操作,从日常检查到应急处置” 形成闭环,杜绝安全隐患。
按危险特性分区:① 易燃易爆试剂(如酒精、乙醚、汽油)需单独存放在 “防爆试剂柜” 内,柜体接地(防止静电引燃),温度控制在 15-25℃,与热源(如酒精灯、电炉)间距≥3 米,且柜内禁止存放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,混存易引发爆炸);② 腐蚀性试剂(如硫酸、盐酸)需放在 “耐腐蚀 PP 材质柜” 中,柜体下方垫 “防泄漏托盘”(防止试剂渗漏腐蚀地面),与易燃试剂间距≥5 米;③ 有毒试剂(如氰化物、汞)需存放在 “双人双锁剧毒试剂柜”,由实验室管理员与教师共同管理,领用需登记 “用途、数量、归还时间”。
存储量限制:① 教学实验室单次存放易燃易爆试剂总量≤5L(如酒精单次存储≤2L),学生实验时按 “单次用量” 领取,剩余试剂当日归还,禁止在实验台过夜存放;② 瓶装试剂需 “直立放置”,标签清晰(注明名称、浓度、有效期),变质试剂(如溶液浑浊、变色)需立即分类处置,禁止随意丢弃。
通风与温湿度:① 实验室需配备 “防爆型通风橱”(每 20㎡至少 1 台),试剂柜上方安装 “排风扇”(风速≥0.5m/s),确保挥发气体及时排出;② 湿度控制在 40%-60%,潮湿环境(如南方梅雨季节)需在试剂柜内放置 “干燥剂”(如硅胶),防止试剂吸潮变质(如硝酸铵吸潮易结块爆炸)。
禁忌混存清单:① 禁止将 “氧化剂与还原剂” 混存(如高锰酸钾与浓盐酸,接触会产生氯气);② 强酸与强碱(如硫酸与氢氧化钠)分开存放,避免泄漏后混合产生大量热量引发喷溅;③ 易燃液体与强氧化性试剂(如酒精与硝酸)间距≥8 米,杜绝接触引发燃烧。
人员培训:① 学生开展实验前,需参加 “实验室消防安全培训”,考核合格方可进入(培训内容含 “试剂特性、操作禁忌、应急逃生”),教师需提前演示实验步骤,强调风险点(如加热时试管口禁止对人);② 实验时需佩戴 “个人防护装备”:穿实验服(防火阻燃材质)、戴护目镜(防试剂喷溅),长发需束起,禁止穿拖鞋、短裤进入实验室。
设备检查:① 实验前检查 “用电设备(如电炉、离心机)” 电源线是否破损,接地是否完好,加热设备需配备 “温控器”(防止过热);② 通风橱、灭火器、洗眼器(应急冲洗设备)需提前测试,确保正常可用,实验台清理干净,禁止堆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(如书本、水杯)。
禁止违规操作:① 禁止用明火直接加热易燃液体(如酒精),需采用 “水浴加热”,且加热时需有人值守,禁止擅自离开;② 稀释浓硫酸时,需将 “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,边倒边搅拌”,禁止反向操作(防止硫酸飞溅灼伤);③ 实验过程中禁止 “试剂随意混合”,需严格按实验方案操作,新增试剂需经教师确认。
用电安全:① 实验台插座需采用 “防爆型”,禁止私拉乱接电线,每个插座最多连接 2 台设备(避免过载);② 实验结束后,先关闭设备电源,再整理试剂,确认无火源、无泄漏后,方可离开实验室。
试剂火灾:① 酒精等液体火灾:立即用 “灭火毯覆盖”(禁止用水浇灭,液体流动会扩大火势),或使用 “干粉灭火器”(距火源 1-1.5 米喷射,对准火源根部);② 电器火灾:先切断电源,再用 “二氧化碳灭火器” 灭火(避免用水导致触电),禁止在未断电时直接灭火。
有毒气体泄漏:① 立即启动 “通风系统”,打开实验室门窗(保持空气流通),人员用 “湿毛巾捂住口鼻”,沿上风方向撤离;② 泄漏试剂为酸性物质(如盐酸)时,可用 “小苏打溶液” 中和,碱性物质(如氢氧化钠)用 “稀醋酸” 中和,处置时需佩戴防毒面具。
受伤处置:① 试剂灼伤:立即用 “洗眼器或应急喷淋” 冲洗(酸灼伤用弱碱溶液中和,碱灼伤用弱酸溶液),冲洗时间≥15 分钟,同时联系校医;② 吸入有毒气体: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,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,等待专业医疗救援。
疏散要求:① 实验室需明确 “疏散路线”,在门口张贴 “疏散示意图”,实验时禁止堵塞疏散通道(如堆放试剂箱、实验器材);② 火灾时教师需组织学生 “低姿弯腰,沿墙壁快速撤离”,禁止乘坐电梯,撤离后在指定集合点清点人数,上报学校安全部门。
每日检查:① 实验教师在实验前检查 “试剂储存是否合规、设备是否完好、灭火器是否有效”,实验后检查 “电源是否关闭、试剂是否归位、有无泄漏”,填写《实验室每日安全检查表》;② 学生实验小组需指定 “安全监督员”,负责提醒违规操作,及时报告隐患。
定期检查:① 学校每月组织 “安全部门 + 实验室管理员” 联合检查,重点排查 “试剂过期情况、防爆柜接地是否完好、应急设备是否可用”,发现过期试剂(如超过有效期的硝酸)立即按 “危废处置流程” 处理,禁止随意丢弃;② 每学期开展 1 次 “实验室消防设施维护”,更换失效灭火器、补充洗眼器药水,测试通风系统。
定期培训:① 每学期开学初对 “实验教师、学生” 开展 1 次消防安全培训,更新 “试剂安全手册”(新增试剂需补充特性与处置方法);② 对新入职实验教师,需进行 “岗前安全考核”,考核内容含 “应急处置操作、试剂分类存放”,合格方可上岗。
应急演练:① 每学年组织 1 次 “实验室火灾应急演练”,模拟 “试剂燃烧、有毒气体泄漏” 场景,训练学生 “灭火毯使用、紧急疏散、伤员救护” 技能;② 演练后需复盘分析,优化应急预案(如调整疏散路线、补充应急物资)。
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是 “预防为主、细节管控”,需避免 “重实验教学、轻安全管理” 的误区,通过 “试剂分类存储、规范操作流程、强化应急能力”,让实验室既成为 “教学科研的阵地”,也成为 “安全可控的空间”。
联系电话一:13908080854
联系电话二:13908080854